

香蕉絲工藝除了是噶瑪蘭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它更是串起族人凝聚的細線。
噶瑪蘭族祖先本身會種植稻米作為主食食用,並且也會將其對外售賣,故在傳統的香蕉絲織布工藝中,也能見到族人將其作為創作元素。
稻米
噶瑪蘭族有許多聚落四散在花蓮縣豐濱鄉,因佔地眾多,故噶瑪蘭族人將其生活型態透過織布的方式保存。透過此一布匹,我們能知道噶瑪蘭族的聚落特色。
聚落
由於新社部落依山傍海,因此除了能夠種植稻田作為主食食用之外,噶瑪蘭族人也會出海捕漁。漁獲也是他們早年作為主食及經濟收入來源的管道之一,故在織布藝術裡出現貝類。
貝類
同樣也是因為新社部落靠海,故噶瑪蘭族族人經常見到海龜上岸的情景。因為靠海的緣故,噶瑪蘭族人也將海龜作為織布創作的元素之一。
海龜
嚴玉英更表示:
「也一直鼓勵說大家來學,沒來學真的以後會斷掉、會不見,不能讓它斷掉,要讓它繼續。」
然而,這項被噶瑪蘭族人視為文化認同重要根基的工藝,究竟是什麼?究竟又是有哪些人正在致力於保存這些文化呢?香蕉絲到底是何方神聖?
讓我們先用一支影片,帶您一覽香蕉絲的風采吧!
織布圖騰有什麼?各個意義大不同!
香蕉絲也成為串接世代的銜接線。但隨著現代生活愈趨進步,資訊流通也更為便利,Akaw Buletedan表示,年輕一代的噶瑪蘭族人也更傾向尋求城市的教育和就職機會,而非繼續學習傳統工藝。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教授王昱心也指出,豐濱鄉最高學府僅止於豐濱國中,故許多部落學生在高中時,便紛紛出走大都市尋求更高等的教育。
※ 點圖觀看完整說明。
而下表為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教授王昱心所認為的傳統工藝復振流程:
族群自覺、付出與犧牲、良性循環。

「我就想說……有啊,
我們還是有保留我們的語言,
在豐濱新社,還是有我們的語言、有記憶。
但那個東西沒有那麼外顯,
當時為了告訴大家我們和別人不一樣,
香蕉絲就成為手工藝物質文化很重要的一個脈絡。」
Uki Bauki 潘昱帆感慨,過往許多人認為噶瑪蘭族與阿美族沒什麼不同,更以為族民都已被漢人同化了……
相片提供/Uki Bauki 潘昱帆
※ 點圖觀看完整說明。
熟知部落文化與歷史故事的噶瑪蘭族女青年Akaw Buletedan潘念欣提到,「香蕉絲是很有韌性的,我也覺得它算是我們自己生存下來的族群性格。」然而,Akaw Buletedan也分享,編織工藝是可到異地繼續創作的,就像她即使如今不在花蓮、無法有部落的環境,但藉由香蕉絲,她也能與部落有深刻且快速的連結。
香蕉絲工藝亦為噶瑪蘭族身份認同的一部分。
.png)
相片提供/Awak Buletedan 潘念欣
※ 點擊聆聽 Awak Buletedan 說明。
相片提供/王昱心

情繫族群 薪火相傳
香蕉絲工藝的保存離不開族人的共同努力,Uki Bauki分享,起初母親學習編織香蕉絲是想織作衣物給自己,因此未來如有孩子,也想親自織衣給他。她也提到,宜蘭奇立板部落近年也在復振香蕉絲編織工藝,而地域較近的旅北族人,也會參與宜蘭豐年祭,並讓他們的孩子穿噶瑪蘭族服、教孫子唱族語歌,因此一定有情感,只是缺少編織技術與環境。
Uki Bauki解釋,旅北族人早已隨父母在台北紮根,因此祭典結束便會返北。對此,Uki Bauki期盼工坊能北上開設常態班,並教授簡單的桌織技術,讓學會技術的噶瑪蘭族青年也能在家中進行織織,藉此克服香蕉絲織作面臨的地域斷層。除了旅北族人外,散落在不同地區的族人也鮮少能久住在新社部落,王昱心認為,工坊可培養一部分族人成為斜槓人才,培養其織作的能力後,採用輪流負責的制度共同經營「暑期工作營」,這樣既不用整年待在工坊,又能減輕壓力,盈利的同時也可為傳承出力。
Akaw Buletedan,大學的畢業製作即結合香蕉絲工藝,而現今就業選擇從事行銷與企劃工作,她期望加強自身創辦活動的能力,在未來協助部落傳承文化。另外,她認為,國小是培養族群認同感和認識文化的最佳時機,若有小朋友了解香蕉絲後,對此工藝感興趣,未來可能會想成為設計師,而持續傳承香蕉絲工藝。
傳承種子埋心中
內化至生活
手工藝需在生活中能接觸到才會去製作,這樣的需求才是自然的。此外,Uki Bauki也提出,新社部落若有祭典必須使用香蕉絲,或使其變成規範,也將助於延續工藝,如族中男子成年需穿戴香蕉絲圖騰等。
不同於噶瑪蘭族的香蕉絲,排灣族家家戶戶都有木雕,由於排灣族的衣服象徵身分地位,傳統服飾也不擔心會消失。唯有創造更多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傳承文化。
排灣族木雕
Uki Bauki:有需求就不會斷、就會一直傳。
將情感化作絲線,用噶瑪蘭精神貫串一氣。

堅韌不拔 永續綿延
年僅15歲的國中生潘子瑤便有傳習的心願。因從小受阿嬤鼓勵,她決定利用假日至工坊傳習香蕉絲編織工藝,同時也鼓勵同輩族人一起學習,只盼噶瑪蘭族的技藝能繼續傳承。
「這段時間我要趕快學習,將工藝記在頭腦裡,
大學畢業後就趕快回來學習,然後傳承。」

▲ 目前新社香蕉絲工坊遭遇的最大宗難題,便是缺乏「全盤知悉型」人才。
製表/何嘉君
※ 點圖觀看完整說明。
而提出申請須撰寫計畫書,不過Uki Bauki坦言,撰寫並非難事,但現階段工坊量能有限,需有人力執行。Akaw Buletedan也認為,需有意願的年輕人協助申請,才有辦法參加此計畫。
▲ 劉倩如說明何謂「部落產業升級計畫」。製表/何嘉君

不過,除了放假至工坊實習的潘子瑤外,最年輕的員工已51歲,潘靜英直言「缺人工,因為部落年輕人都沒回來。」她期盼,政府能透過補助鼓勵年輕人回部落學習工藝。對此,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下稱原民會)經濟發展處產業行銷科科長劉倩如回應,原民會現已推動「部落產業升級計畫」。
盼政府資源補助
鼓勵青年回鄉傳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