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日軍進犯南台灣,是為「牡丹社事件」。事件過後,清朝意識到台灣東部地區的重要性,故朝廷開始著手進行北、中、南三路的開通,是為「開山撫蕃」的統治部署。

其中,北路(蘇澳至花蓮)開通,清朝將漢人引入蘭陽平原一帶開墾,並且原居在此的噶瑪蘭族開始與漢人有許多糾紛,故輾轉迫使原本生活在宜蘭的噶瑪蘭族人向南遷移至花蓮加禮宛社(今新城鄉嘉里村)。

因清朝官員的欺壓凌辱,故噶瑪蘭族聯合撒奇萊雅族共同抵抗清朝軍隊,是為噶瑪蘭族史上重要的「加禮宛事件」。兩族與清軍對峙數日後,部落遭到焚毀、族人近乎滅絕。戰後,清朝採取「勒遷以分其勢」政策,迫使大多數噶瑪蘭族人與撒奇萊雅族倖存者遷居至東部海岸與花東縱谷地區,藏身在阿美族部落裡,為日後噶瑪蘭族的復名運動埋下了種子。

加禮宛事件過後,噶瑪蘭族人就向南遷移至花蓮新社部落,至今已有130年的歷史。其中,在噶瑪蘭族的眾多部落裡,以新社部落為最大部落,花東地區再無其他大型噶瑪蘭族部落。

噶瑪蘭族的新社部落開始動員族人。他們向政府與社會大眾發聲,致力於噶瑪蘭族文化復振與復名運動。

噶瑪蘭族復名成功,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第11族。而潘昱帆Uki Bauki就分享,許多朋友在現在得知自己是噶瑪蘭族人時,總會問自己噶瑪蘭族和阿美族的差別究竟在哪?兩者是否有相似的歷史?即便如今噶瑪蘭族早已復名成功,仍然會有人詢問類似問題,也因此得見早年尚未復名成功前,此種情況應是更甚。
bottom of page